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一、说教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别出这四种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这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所以这节课我将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由一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机器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帮新朋友取名
2、给新朋友找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从体上找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后通过观察课件: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切实反应“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绍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假如你是这些图形,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了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呢?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练习,拓展新知
我通过让学生找、涂、数、拼等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指名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连一连。
2、第2题涂一涂,第5题数一数。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几何美。
四、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
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 ……此处隐藏25500个字……;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企鹅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大括号的意义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六.说学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和被动学习相对而言的.专家们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愿意学习,热爱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 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下组之间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一、说教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的分类。
教学资源:学具袋、挂图、小黑板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教法的思路:复习铺垫,激趣导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展示汇报,质疑点拨——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学法的思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活中学,学中用
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导课
1、出示小黑板(做习题)
复习前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在学生数图形时无形中就把图形分了类,所以我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新知识的获取做好铺垫。
2、出示挂图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㈠感知分类
1、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图中所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分类。并且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一起。
㈡明确分类
1、像售货员阿姨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引出课题)
2、小组合作整理学具,让学生体验分类。
3、讨论、汇报。
在小组展示分类情况后,并说明分类的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质疑点拨
1、小组里同学把自己所有的铅笔拿出来,放在一起。
2、互相说一说这些铅笔可以怎样分类。
让学生在一次动手操作,把本组所有学生的铅笔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细画,让学生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意识。比如:可以按长短、按颜色都是正确的。
3、汇报交流。
4、游戏:整理我的小书包
(先自己整理,然后同桌交流是怎样整理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接触数学。
四、巩固新知
1、做教材第39页的"做一做"
(出示图片,板演)
在这个环节中我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
2、做练习六的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先自己观察,在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3、做练习六第2题,涂色
(先让学生自己涂,然后同桌互查)
4、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挂图,集体做,说出那个不同,为什么不同)
五、展示提高
1、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课后能运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
2、实践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还有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类。
最后再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接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整理学具、观察超市,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2、以游戏收获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教师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学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基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如案例中游戏之一:比赛整理学习用品,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认识到把文具分类摆放会更好看、更方便。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脑、动手整理,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游戏中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活跃,形成更具生机和活力。